close

  浙江省法學禮服會專職副會長 陸劍鋒
  一、從房屋貸款歷史的角度來看,法學是古老的權利哲學和行為調控學
  法學是人類最古老的學科之一。人類最古老的三大學科分別是神學、醫學、法學。關鍵字排名神學解決心靈問題,醫學解決身體問題,法學解決行為問題。
  法學對人類行為的調控是以權利義務為線索展開的。人萬利多製冰機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很多,研究對象交叉重疊,學科間的真正區別不在於研究對象或研究範圍,而在於思維方式,也就是人們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同一個問題,可能有不同的學科在研究,由於思考方式、分析工具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回答和結論。比如政治學是從權力——影響與被影響的關係、支配與服從的關係來研究世界,揭示的是人的權力世界——政治世界,一門學科取得獨立或走向成熟的主要標誌也在於其自身所持有的思維方式的形成。法學思維方式的根本特色在於從權利義務的角度以權利義務為重心來觀察和研究人的世界,指的就是人的權利義務世界——法律世界。因此,法學就是權利義務之學。權利義務分析是法學研究的中心線索。一切法律問題為歸根結底都是權利義務問題,一切法學研究歸根結底都是權利義務分析、追問和思考。
  二、從認識論的視野觀察,法學是目的性和規律性高度房屋貸款統一的學問
  法學對權利義務作技術分析,並不意味著其對價值的放棄,相反,對價值的滲透和運用仍然是法學的應有之義。這體現在法學的求真和向善。揭示法律現象的本質和規律叫求真。基於人類良知對法律現象作價值評價叫求善。正如“惡法非法”,良法之治要求法學本身應當是追求“善”的學問;而作為人類普遍理性的法學,更應當是求真務實,濃縮法治規律的科學。
  真可以說服人,善可以吸引人。如果說,真代表法律的合規律性,善代表法律合目的性,那麼,法學恰恰是規律性和目的性的合體。
  三、從法治作為現代社會管理中的“最大公約數”地位,法學是有效治理的理論支撐
  人類社會要解決的兩大問題是:吃不飽產生的問題和吃太飽產生的問題,前者就是生產力問題,後者就是社會協調力問題,解決社會協調力問題,人類發明瞭規則,進而演變到規則之治和法治。而在中國轉型時期的重要時刻,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是最大的公約數。
  不過,這隻是應然的狀態。從實際來看,法治要成為最大公約數還存在各種制約,還有一段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法學在其中仍將扮演重要角色。理念只有通過學問式的提煉,經過法學的洗禮,才能體系化和易於傳播、流傳。法治社會肯定是個法學發達的社會。
  四、從法治的要素鏈構造來看,法學研究處於要素鏈的高端
  法治的生成模式有許多種,既有側重於自生自發秩序的自然演進,亦有人為推進的建構模式。中國顯然屬於後者,在建構模式之下,法治的生成本質上就是一個完成制度供給的要素鏈條。在這一鏈條上,有立法、執法、司法、普法、法學教育、法制宣傳、法學研究等重要的要素和節點。法學研究毫無疑問處於要素鏈條的高端,處於研發、品牌塑造和績效評估的分工,法學法律專家都相當於白領(幹得好的就是金領)。當然,白領也不是“白”當的。既然法學工作者是從事研發的白領,就要具備5種能力:發現新問題的能力,提出新觀點的能力,運用新方法的能力,構建新理論的能力,挖掘新材料的能力。
  對社會制度的進化,中外白領仍面臨艱巨任務。人類自產生始,所呈現的歷史可以歸結為征服自然和相互征服,即使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依舊如此。關於征服自然,雖然人類仍受自然的侵擾,但基本已經能夠掌控自然,並且這種掌控力越來越強。關於相互征服,從頻率來講,已經有所減少;但從強度來說,由於武器的先進,人類之間的爭鬥反而趨緊。這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是極其不利的。中外白領應著眼於大宇宙和全人類,真正創造世界大同、天下為公的社會制度,但是任重而道遠。
  五、從法治思維基礎性地位的角度,法學具有導向和規制性作用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這就需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的方式,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範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
  法治的精髓是法律至上、程序正義。法律是現代公共管理的手段之一,法律至上、程序正義意味著法治是社會公共管理的基本狀態,也就是說用法律來調節和主導社會運行。
  法治思維的實質是法學原理和法學理論在思維領域的具體應用。理論是否科學、是否完備、是否體系化,直接決定著思維的命向,即思維能否有效地支配行動。法治的常態化有賴於法治思維的形成,而法治思維的形成有賴於法學的發達、法學的滲透力和傳播力。
  六、從改革、發展、穩定的探索性角度,法學具有決策咨詢功能
  現代化社會中,雖然新世界的創造者能夠獲得執政的合法性,但這不是永固不化的。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保持和鞏固執政的合法性?暴力雖是一個選項,但不是好的選項。借鑒歷史教訓和現代社會的成功經驗,套用丘吉爾的話講就是法律未必是最好的,但目前為止還沒有比法律更好的。用法律統治社會,是至今為止最可信任和具有安全感的管理方式。而國家體制機制的頂層設計,離不開法學的思辨性、咨詢性意見。
  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掩蓋不住由此帶來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比如土地制度問題、分配製度、環境問題等等。法治社會中,這些問題的解決顯然需要法律層面的方案,這就離不開法學提供參考意見。
  現代國際關係的處理需要大智慧大勇氣,更需要高度專業化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打破西方世界以國家實力為後盾的國際秩序和規則體系,建立新的國際秩序離不開法學。
  法治中國的宏大敘事和五位一體佈局中的法治保障,也離不開法學的思辨性、咨詢性意見。
  七、從總結地方性經驗的角度,法學具有解釋功能
  這裡的地方性經驗,既包括全球視野下的中國經驗,亦囊括單一制國家之下的地方實踐。
  從前者的意義上來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國的法治經驗教訓不僅對解決中國社會問題非常重要,而且有些經驗是外國不能替代的,因此,有可能是對人類法治經驗的貢獻(蘇力語)。而這種貢獻的提煉和外化靠什麼,靠法學。
  從後者的意義上來說,地方鮮活實踐同樣需要法學來提供解釋框架。實踐是法律的基礎,法律隨著時間的發展而發展。這個意義上講法律是地方性經驗的總結。因此,在諸如“楓橋經驗”、“網格化管理”、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法治化當中所包含的對理清政府、社會、個人權力邊界的設定,法學具有解釋功能。
  在上述兩個意義之下,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學話語結構也將蔚然成章。換言之,解決中國的問題需要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構建中國式法律體系,形成自己的法治話語體系和法學理論體系。
  八、從法律外交角度,法學交流已成為增進國家利益的重要工具
  何謂法律外交?指以法律觀念和法治理念貫穿在外交活動之中,善於將某些外交問題轉化為法律問題、以合法的程序和行為處理國際事務、依法化解外交糾紛,轉變外交方式方法,開闢對外交流工作新局面。
  法學在法律外交中的作用是顯然的。在國際法學交流活動中,國外同行總是把參與者視為文明的使者,形象的代表,發展的象徵,理性的個體,自由的化身,價值的傳播者。法學在法律外交中的作用可歸納為6點:①建立友誼,培育人脈;②開闊視野;③輸出東方經驗;④借鑒文明成果;⑤參與規則制訂;⑥樹立國家形象。這就需要有一個完備的科學理論體系,而成熟、發達的法學就是這個理論體系的支架。換言之,法學是法律外交的基石。
  已有的成就,是目前中國法學會已經與世界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0多個法學、法律組織建立了聯繫,並與其中87個國家和地區122個重要法學、法律組織和機構簽署了雙邊合作備忘錄;倡議、主導併在國內外舉辦中國—東盟、中國—非洲、中國—拉美、中國—亞歐、東北亞等五大區域法律論壇多達20多次。
  九、從構建成熟規則體系的角度,法學具有方法論的作用
  前任全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在2010年宣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完備無缺。法律制度的社會性意味著法律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適應社會情勢的變化是法律的基本特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問題不斷地涌現出來,有實體性問題,有程序性問題,有體制機制性問題,有立法執法理念問題,有頂層設計問題,等等。因此,下一步的任務是完善既有法律體系以及在探尋新的制度體系中努力使之體現。完善的目標是實現制度體系的合正義性、合規律性、合正當性,使整個法律體系真正成為國人最大的福利。這一論證過程,法學具有方法論的作用。
  十、從學術力角度,法學學術力支撐著制度競爭力
  學術是指專門的學問,是對存在物及其規律的學科化論證。學術力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思考力、創新力,代表著思想的深度和廣度。而思想的深度和廣度決定著一個民族的進步和繁榮。學術力就是競爭力,是不無道理的。
  而由於法學是治國之學,所以法學學術力對制度競爭力的影響更為顯著和直接。一個多世紀以前的中日發展路徑差異便是對這一觀點的最好註釋,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正是清光緒年間,中日兩國都在努力圖強,都曾向德國學習,但最終的結果卻大相徑庭。當時的德國人曾經很好的總結了原因。他們認為,中國要落在日本後面,因為日本人不僅在買德國人的槍炮等器物,還在翻譯德國的各類法律制度,併進行了深入地研究,結合日本的實際,進行了有效的改造,完成了制度性變革。而中國只買去了槍炮等實物,沒有對先進的社會制度和法律制度進行廣泛深入地研究,依舊恪守舊制。  (原標題:陸劍鋒:對法學及法學研究功能的十點認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q86wqfb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